初来乍到,第一眼中的日内瓦,并没有惊艳的华丽。空气洁净清爽,阳光暖而不燥,目之所及,不似纽约、巴黎那般繁华璀璨,却给人一种质朴、典雅、恬静的气质。街道不宽,偶有电车叮叮当当驶过,是一个沉静的小镇。
我不禁感叹,这样一个小城,矮身于众多争端不断的大国包围之中,却可以抽身于众多的战争与争端之外,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外交作用,吸引了包括联合国欧洲总部、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内的38个国际组织。在日内瓦,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人员超过3万名。
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体系,从冷战时期的微妙平衡到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再到当下焦灼的关税变局,日内瓦用了百年时间将自己锻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外交中心”“和平之都”“全球治理的核心地带”。那么,日内瓦到底有何等魅力?
交通与信息枢纽的硬实力
作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发达的经济和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是日内瓦吸引国际组织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日内瓦的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第三产业(服务业),形成了以国际组织、金融业、高端制造业和会展旅游为核心的多元化体系,具备高度稳定性。另一方面,瑞士人均GDP一直名列前茅,近十年均值高达9万美元,2024年已超过10万美元,位列全球第三,是名副其实的高收入国家。
日内瓦地处欧洲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其成为国际枢纽和全球治理中心的核心基础。
地理位置上看,日内瓦州位于瑞士西南部,仅4.5公里与瑞士本土相连融通资产,其余103公里边界与法国接壤(北接安省,南邻上萨瓦省),形成瑞士向法国领土的“突出部”,这种特殊形态源于历史上作为独立城邦的缓冲地位,如今则成为连接法瑞两国的天然枢纽和门户。这为各国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提供便利,也为其举办众多国际活动和会议提供了便利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日内瓦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发达,能迅速抵达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其中,日内瓦科尔纳万火车站是欧洲高铁网重要枢纽,通过瑞士联邦铁路和法国高铁系统辐射欧洲主要城市。
日内瓦火车站一景,新华社图
从日内瓦出发,乘坐高铁约2小时直达里昂,3小时可达巴黎,4小时可抵米兰,6小时可达柏林,基本上能够高效连接欧洲所有主要城市。另外,日内瓦国际机场2小时航程能够覆盖欧洲主要首都。例如,在1-2个小时内能够快速飞抵米兰、巴黎、法兰克福、伦敦、罗马等地。
这种交通便利性,使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能够高效地穿梭于欧洲各国之间,也使得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迅速,有利于国际组织及时掌握全球动态,协调国际事务。现实中,无论是来自巴黎的外交官,还是从柏林赶来的专家学者,最多几个小时的车程或飞行时间,便能汇聚日内瓦。
不得不说的环境优势
位于瑞士西南角的日内瓦,三面环绕阿尔卑斯山和侏罗山,湖水清澈见底,远处雪山与湖面交相辉映,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
刚下飞机后的直观感受记忆犹新:机场小而素朴,但清新凉爽的空气,温暖明媚的阳光,远处层峦迭起的山峰,湛蓝天空中浮着的几块白云,让我对日内瓦沉静的气质有了几分认识。
第二天,我们访问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犹记得踏入联合国办公区域的那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给予国际组织的诚意与用心。会议室外的走廊是全景玻璃墙面,在湛蓝天空与白云的映衬下融通资产,远处碧玉般的日内瓦湖和清幽的阿尔卑斯山脉,以及更远处的洛桑,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油画。
此刻,我深深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力量:一切的干戈与偏见,是可以被说服进而坐下来在此谈判的;也突然明白为什么联合国大厦要建在这里:这样的城市,宁静与活力并存,传统与现代交融,再加上活跃的文化生活,完全能够吸引占比超过四成的外籍人士,提供一个既能专注工作又能享受生活的良好空间。
清澈的日内瓦湖,作者摄
事实上,日内瓦的环境优势并非全然天成,更源于数十年严苛治理。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湖曾因工业与生活污水的直排沦为“死湖”,湖内鱼虾绝迹。历经30年持续治理,日内瓦政府通过污水截流(建立多座污水处理厂)、农药管控(禁用含磷洗涤剂、湖区农业限药)等措施,使得湖水恢复清澈,湖水磷含量从1970年的90mg/m³降至2020年的10mg/m³以下,鱼类种群恢复到20多种,重现天鹅悠游景象,成为生态修复的全球样本。
然而,日内瓦环境治理的决心也限制住了市内交通的通畅度。地铁和私家车让路于环保,通过公交专用道、信号优先系统构建的公交网络是居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我切身感受到,仅仅2公里远的距离,等候出租车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熟悉的大城市的拥堵感闪回。但不同的是,等车的间隙并没有焦躁的感觉,周围车辆与电车有条不紊漫不经心地驶过,行人并没有行色匆匆,这座小城仿佛允许你把时间的切片无限拉长。
日内瓦街头的电车,作者摄
永久中立的“金名片”
地处法、德、意交界处,这种“边缘中心”的地理位置让日内瓦的宿命一目了然——恰似一枚天然的缓冲楔子,是天然的国际谈判场。
从历史的长河回溯,拿破仑战争的硝烟散尽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瑞士被认定为永久中立国,这意味着在那之后的纷乱岁月里,无论欧洲战火如何蔓延,瑞士都能独善其身。瑞士更是将其作为国家根本政策写入了宪法。瑞士1848年的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瑞士联邦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始终坚持瑞士的中立原则,维护着瑞士的中立地位。”这种宪法层面的保障,为国际组织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1864年,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12国代表在此签署《日内瓦公约》,或许未曾想到,这份文件会成为国际人道法的基石。
此后,瑞士调整外交策略,从被动中立转向“主动参与”,逐渐摆脱传统的中立概念,加入不同的国家共同体组织。一战后,国际联盟的诞生更是将日内瓦推向国际舞台中央,使其成为国际多边合作的发源地之一。二战后,联合国欧洲总部及相关机构纷纷落户于此,进一步巩固了日内瓦的国际地位。
日内瓦湖帆船赛,新华社图
凭借中立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加持,日内瓦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寻求和平解决方案、救助苦难民众的希望之地。这份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与众多国际组织所秉持的人道主义理念不谋而合。日内瓦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国际组织,首要原因在此。例如,二战期间许多原本设在巴黎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等逐步迁至日内瓦,进一步强化了日内瓦作为国际组织安全港湾的形象。瑞士政府对国际组织的立场是“不干预”,允许它们在日内瓦自由开展工作。这种政治保障,使国际组织能够不受东道国政府的影响,专注于其全球使命。
日内瓦的国际组织生态
日内瓦的国际组织集聚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良好的国际声誉,使得国际组织在选择总部地点时,往往会优先考虑日内瓦,因为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更快地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日内瓦万国宫,新华社图
最初融通资产,日内瓦的国际组织主要聚焦人道主义工作,后来逐渐扩展到包括劳工、人权、移民、难民、卫生、经济贸易、知识产权、电信、标准制定和气象在内的各个领域。其中,联合国欧洲总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的聚集,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使日内瓦在全球政治与经济议程中占据了独特位置。Fondation Pour Genève(“为了日内瓦”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些国际组织在日内瓦形成了“一个机构生态,该生态中的各个机构自立自强,互为补充并开展对话”。这种生态系统的形成,使国际组织能够在此相互支持、协同工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成为全球治理的“神经中枢”。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同效应,创造了超越单一机构能力的治理合力。
锦盈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