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着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南亚这片土地既面临安全挑战、发展瓶颈和地缘压力,也蕴藏合作发展的广阔空间。今年5月印巴冲突爆发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的沉默令很多人震惊,也凸显出南亚区域合作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圆满举行、南亚多国领导人应邀出席,中国与南亚的合作再次成为关注点。双方该如何携手破解地区难题、描绘合作共赢的生动画卷?
日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中国—南亚发展合作高端对话会”,来自中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三十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面临三重赤字
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技术变革加速的大背景下,身处“风暴眼”的南亚国家自身面临诸多挑战。
与会学者将这些挑战概括为三方面“赤字”:和平与稳定赤字、发展赤字以及区域合作赤字。
首先,和平稳定无疑是各国最核心关切。
过去几年,南亚国家始终受到局部紧张、未决争端和零星冲突的困扰。“过度安全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剧彼此不信任。5月印巴持续4天的激烈空战,更是地区局势不稳的最新注脚。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跨国水资源、自然灾害、海洋航道安全等多重风险交织,且呈现跨国性、流动性特征,直接干扰经济建设、海上贸易和区域合作正常开展。
更复杂的是惠盈财富,南亚安全长期受域内外大国的身影笼罩。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和外部干涉可能会破坏地区自主维护安全的努力,值得高度警惕。
其次,诸多现代化瓶颈仍制约南亚发展:人类发展指数长期居世界低位,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且能源效率偏低、互联互通不足、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因素直接限制了经济活力的释放。加之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关税摩擦等外部冲击,南亚国家发展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断拉大。
再次,曾被视为地区一体化“希望灯塔”的SAARC,如今基本陷入停滞。从2016年起,SAARC始终未能推进实质性合作,逐渐失去整合地区资源、协调各方行动的功能,使得南亚缺乏有效应对共同挑战的凝聚性机制。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南亚区域内贸易仅占总贸易额的5%,远低于东盟的25%,区域经济整合滞后性突出。
助力区域发展
南亚国家面临的“赤字”成因复杂。与会学者指出,其中包括地区资源分配不平衡、权力结构不对称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南亚国家需“抱团取暖”,也需跳出区域局限,开展更广泛合作。
作为近邻和伙伴,中国与南亚山水相连、利益交融。双方携手应对安全与发展挑战,既是南亚国家的共同诉求,也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不同于个别国家从“大国竞争”视角看待南亚,与会学者强调,中国与南亚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始终将南亚视作互利共赢的机遇之地。
理念上,中方秉持亲诚惠容、命运与共,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纷争,致力于同南亚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成就。
行动上,中方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等惠民利民项目在南亚落地,既提升了地区互联互通性,又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还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国与南亚多国在贸易、投资、开放合作等方面进展显著。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接近2000亿美元,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南亚带来机遇。
此外,中国还向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等不发达国家提供100%税目的免关税待遇,展示对地区发展的务实支持。
机制上,双方在区域合作架构搭建中取得进展。今年6月,中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三方副外长/外秘级会晤在中国云南举行,标志着机制化三边合作的启动。8月,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长级对话在阿富汗召开,探讨中巴经济走廊延伸等多领域议题,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合作。
探索多边架构
近年来,中国与南亚国家通过中国—南亚发展合作论坛、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等平台,开展一系列区域、次区域合作。
与会学者指出,南亚地区小多边合作仍具潜力,各国应抓住机遇,坚持先易后难,推进更常态化、机制化的区域小多边合作。
一是坚持以发展为导向,拓展深化经济与安全合作,加强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应对安全挑战。
二是突出各小多边机制的重点,优先用好中孟巴、中阿巴等平台,推进三方合作。虽然一些小多边地理上相互分隔,但可通过优化海上、空中贸易物流,加强旅游交流等进行弥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适时探索建立三方自贸区。
三是加强战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延伸拓展中巴经济走廊合作,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南亚港口的海上合作,统筹落实“一国一策”“一域一策”。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惠盈财富
锦盈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